土樓,方圓里頭有秘
發布:2016-09-28 16:59:02來源:霞浦攝影網
在福建西南部的崇山峻嶺中,分布著無以計數的土樓,它們以獨特的建筑風格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著稱于世。而其或圓或方、或橢圓或弧形等完美造型和別致外觀則像磁石一樣吸引著攝影人的眼球。
遠眺土樓,這些依山就勢、布局合理,充分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筑規劃"風水"理念的建筑,方圓有度、自成體系,極富線條和形狀美感。據說上世紀60年代初,這些土樓曾引起了美國白宮的高度重視,原因是它們在當時的間諜衛星眼中竟像是一個個巨大的核設施群。1985年,蘇曼殊與美國人霍華德.H.貝克在漳州市文聯負責人的陪同下,參觀了田螺坑土樓群、石橋村的順裕樓等。通過實地考察與研究,確認在中國福建省南靖縣1960多平方公里范圍內,有1500多座各種類型的土樓,每座占地1000平方米左右,每樓可住100~150人。報告出來后,讓美國情報部門松了一口氣。


土樓的形成與歷史上中原漢人幾次著名的大遷徙相關。在遷徙過程中,流離失所的客家先民追循著昔日繁華如夢的豪宅大院的模式,極為巧妙地利用了當地的生土、木材、鵝卵石等建筑材料,建造起一座座堅固、防御性強,適應聚族而居和防御需要的土樓。據不完全統計,永定有近兩萬座土樓,南靖縣有一萬多座,平和、詔安等地也各有數百座。由此看來,土樓又是客家人南遷的歷史見證,一座土樓就是一部厚重的客家文化史。
客家人選屋址很看重風水,建房前會請風水先生拿著羅盤測定位置,樓的形狀也是依風水而定,而大小則決定于建房者的經濟實力,據說永定洪坑的振成樓當年用了八萬兩光洋。
建一座土樓需要幾萬斤土,建土樓所用的土非常講究:稻田表面那層施過肥的土不能用;不能全是黃土,因為黃土太黏容易開裂;也不能全是沙土,因為沙土夯不實。據一位幾十年前參與建設幾十座土樓的師傅介紹,他所建的土樓用的都是混合發酵的熟土。土的混合有一定的比例,有的還會在土里攙雜一些紅糖、雞蛋、糯米以增強土的黏合度,而發酵的時間則越長越好,因此建樓的前一年就必須開始準備土了。
新建的土樓會縮水,一年矮一點,這非??简灩そ车墓に囁疁?,工匠必須準確預留出土樓的"縮水間",房子干透后門窗才能剛好合適。也正由于土樓的這個特點,一座大型的土樓要建好幾年,每年秋后開始建,一年只能蓋一層,一年后房子干透才接著再建一層。
建好的每一座土樓都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大都取自族譜中的祖訓,用以礪志或一種吉祥如意的心愿,如和貴樓、懷遠樓等。也有以主人名字命名的,如"振福樓",乃蘇振福獨資興建;或為紀念先祖定名,如永定林福成的后代所建的"慶福樓"、"福裕樓"、"振成樓"、"慶成樓",總不離"福"、"成"二字。
土樓文化的機構根植于東方血緣倫理關系,中堂式祖堂是每座土樓的"心臟"。祖堂大多建在天井的圓心上,與大門相對,是全樓人祭祖、議事的地方,土樓就圍繞著這個核心組織院落,以院落為中心進行群體組合。
土樓結構極為規范,房間的規格大小一致。第一層一半廚房一半飯廳;第二層做谷倉;第三層、第四層安靜通透用做"睡間",但一戶人家從下至上不是一以貫之的,而是按"梅花間"劃分,就是說一層是你的,正對二層、三層未必是你的,同房各戶交錯安置,為的是增加同族人的凝聚力,遇到外來侵略和意外火災時大家更齊心協力。
土樓的先人受盡戰亂之苦,因此對土樓的對外防御設計功能算得上是用心良苦--土樓內部到處設有了望臺和槍眼;一座土樓除了大門,極少開設側門。為守住這個全樓生死攸關的"咽喉要道",土樓人家用幾寸厚的實心硬木板拼作門板,外釘鐵皮防火燒斧砍,內有原木作橫閂頂門,以防門外撞擊。很多土樓的大門上還可看到水槽,有竹筒與二樓的水箱相通,是用來防止這個咽喉要道被火攻破的。大門頂上還有一個寬闊的封欄間,遇敵進犯想從正面大門強行突破時,便從封欄間向下投擲磚石、傾倒沖泡石灰的開水,拒敵靠近樓門。此外,土樓還開辟有一條連接各家各戶的環島形或四方形走廊通道,假如遭遇山賊劫匪,整座土樓的族人便會一呼百應,利用走廊通道暢通無阻的優越條件沉著應戰,或"關門打狗"、或"弓箭相迎"、或嚴防死守,這時的土樓恰似一座座堅固巍嚴的城堡,易守難攻。
從外面看去,土樓那厚實的墻面狹小的窗口讓人感覺很封閉,可步入土樓中心,抬頭看到的天空卻讓人感覺非常通透--土樓的屋檐將天空圍成圓形,陽光灑下來給弧形的屋檐留下一條美妙的曲線,配上地面的水井,儼然一幅完整的"八卦圖"。土樓這些或弧形,或圓形,或方形的線條和截圖,正是攝影人迷戀且難得的攝影構圖元素。帶著平常心,踏著凹凸有年代的古磚,環視圍繞你的土樓,一種深居在世外的感受從心底冉冉升起。當仰頭看到頂上那片因為屋檐的裝飾變成圓形的天空,土樓更顯得神秘而幽靜。
土樓內楹聯題刻俯仰之間隨處可見,有永久固定的,也有歲歲更新的。門聯、灶室聯、客廳聯、膳廳聯、寢室聯、書房聯、豎柱上梁貼紅聯......據說土樓中約計十萬對楹聯和壁畫。節日里,入夜家家高高懸掛紅燈籠,土樓更是別有一番風味。節慶的日子請戲班來表演是閩西南一帶山村的習俗。當地有種肩挑戲箱走山鄉的木偶戲,一個木偶戲班約六至七人,演員們在鑼、鼓、鈸、二胡、嗩吶的伴奏下,一邊唱著薌劇,一邊嫻熟地提拉著七八個木頭人,生旦凈末丑被演員們靈巧的手操縱得栩栩如生的情景。而全樓上下在土樓門口或內部欣賞表演的樂融融場面,更是現今社會難以再見的溫馨場面。
攝影提示
1. 器材 土樓攝影廣角不可少,能配上魚眼就更加妙了,如今大部分影友由于不是用全幅相機,因此魚眼的威力無法發揮出來,建議影友們帶上一臺老式的膠片相機掛上魚眼鏡頭,這樣能拍出其它影友不能拍出的視角。用土樓圍欄等做前景,你會發現圓形的土樓的弧線會你鏡頭中由于魚眼的畸變成為美妙的圓圈。
2. 土樓建筑的拍攝:土樓建筑特點是多層的圓形建筑,因為建筑的高度不高,因此大都不需要用移軸鏡頭來拍攝,拍土樓外形是可以選擇從鳥瞰的角度拍攝,特別是拍攝著名的"四菜一湯"土樓,只有俯拍才能見其這一特征。土樓內部拍攝可以到土樓的2層以上的位置拍攝大場景,拍攝時一般選擇大門位置的樓上,這兒正好是土樓的中軸線上,可以排出對稱的土樓內部場景,這時記住用三腳架的同時在周圍沒有人走動的時候按下快門,應為土樓的樓板都是木頭的,只要有人經過震動感比較強,會影響拍攝。拍攝的時機選擇在落日前,讓光線斜射入土樓中,土樓斑駁發黃的老木頭在夕陽下變得成紅色非常迷人。中午拍土樓天空一般都是死白的一片,因為土樓的明度低,和天空亮度差別大,想拍出富有層次的天空,別忘記給鏡頭見面裝上一片偏振鏡。
3. 拍出好作品: 大凡好作品都講究一個人無我有。土樓拍攝時著力點放在夜景和人文上,每年正月當地都有廟會和祭拜活動,如今的土樓在活動前都會在網站上發布一些公告,吸引游客前往。土樓夜間都有燈光造勢,紅燈籠等,夜間拍攝土樓也是能出奇制勝的法寶。